濰坊企業(yè)官網(wǎng)建設180半包(李白生前寫了多少首詩)李白生前去過哪些地方,
公元745年,楊玉環(huán)進宮。 公元751年,安祿山認楊玉環(huán)為干媽! 公元752年,楊國忠擔任右相,兼文部尚書。
從此大唐翻開了新的一頁楊國忠任意揮霍,窮奢極欲,權(quán)力欲望極重 安祿山任范陽等三鎮(zhèn)的節(jié)度使,三鎮(zhèn)相連綿延數(shù)千里,擁兵20萬,實力強大 公元754年,安祿山又被任命為左仆射的高管,相當于副宰相
楊,安二人相互爭權(quán)奪利,都怕在唐玄宗面前失去寵幸,所以都把對方當做眼中釘,肉中刺 楊在京城,更靠近唐玄宗,所以他更主動,唐玄宗的耳邊風不知道哪天就給吹上了安祿山則不同,遠在邊疆所以風聲鶴唳,如坐針氈不知哪天一道圣旨,腦袋就搬家了。
他唯一能倚重的就是他手下的20萬軍隊
公元755年,安祿山帶領著他的20萬大軍,以密詔誅殺楊國忠的名義,發(fā)動了叛亂 一開始叛軍勢如破竹,官軍望風而逃,所以安祿山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山西當唐玄宗明白過來的時候,形勢已經(jīng)相當危急 由于唐朝一直奉行內(nèi)輕外重的軍事政策,導致一旦發(fā)生內(nèi)亂,朝中無兵的局面。
緊急在京城招募一些沒有戰(zhàn)斗經(jīng)驗的新兵蛋子開赴前線 于是高仙芝,封長清就帶著這些紈绔子弟殺向了叛軍
結(jié)果可想而知,這些京城的小少爺們怎么能打過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邊疆叛軍 于是高,封二將決定退守潼關,但是唐玄宗好大喜功,以“畏敵不前”之罪斬了高,封二將 不久唐玄宗又啟用臥病在家的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統(tǒng)領三軍,鎮(zhèn)守潼關。
而跟隨哥舒翰一起出征的包括他的行軍總管:高適
沒錯,這就是你們所知道的那個詩人高適一首《別董大》讓高適名垂千古,而一首《燕歌行》讓我們知道唐朝的段子手不亞于今天的六六和高希希 經(jīng)過初唐時期幾位皇帝的勵精圖治,兢兢業(yè)業(yè),大唐到了武則天時期已經(jīng)走上了發(fā)展的快車道,所以大部分我們熟知的唐朝大詩人都出生在這個時期。
高適也出生在這個時期,他的祖父是貞觀名將高侃,祖輩的功業(yè)傳到他這里已經(jīng)黯淡無光了,但是祖輩的榮耀依然是他前進的動力,他缺少的是一次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 為了建功立業(yè),他曾三次游歷邊疆,也作了不少邊塞詩,但是他的命并沒有安祿山那么好! 。
公元732年,高適二十九歲,游歷幽州,想憑自己的才學,在張守珪手下謀個差事但是文人的清高,讓高適并不擅長阿諛奉承 而安祿山在同一時期因為偷羊被張守珪所抓,但卻因他的機靈聰慧,圓滑世故,被張守珪收為義子,又做了張守珪的偏將。
也許在張守珪的軍營,高適曾見過安祿山,但是高適對這個嬉皮笑臉,卑躬屈膝的人是何等的不屑 離開幽州后的十余年間,高適屢試不第,在宋梁之地游歷時,寫下了名篇《燕歌行》
公元744年,李白對唐玄宗授予的供奉翰林并不滿意,唐玄宗也欣賞李白的才華,但是看出他并不適合做官,所以賜金放還,讓他奉旨做詩 此時的李白,雖然仕途上不得志,但是錢是有的他也去宋梁之地游覽,在此地遇到了杜甫和高適。
此時李白已經(jīng)名滿天下,杜甫只是李白的一個小迷弟,高適也就是個大齡的窮酸書生,但是李白并不在意,帶著兩個好哥們到處逛景點,大口喝酒,大碗吃肉
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不久他們就各奔東西,帶著各自的雄心和夢想 公元749年,高適在張九皋的推薦下,做了封丘尉,相當于縣公安局長,時不時得就得抓點壯丁,給身為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送去,充實軍隊 但是這種生活并不是高適想要的,沒多長時間他就辭了這個公安局長,投奔了哥舒翰。
他終于遇到了這個改變他命運的貴人,他投奔哥舒翰的時候,哥舒翰還是王嗣業(yè)手下的偏將,不久王嗣業(yè)因為得罪了唐玄宗而被罷黜,哥舒翰當上了河西節(jié)度使,高適也迎來了人生的春天,被任命為幕府的掌書記,相當于部隊的總參謀長。
此后哥舒翰多次打敗吐蕃,屢立奇功,晉封涼國公,西平郡王,再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高適也跟著一路高升 哥舒翰一生鐘情的兩樣東西為:酒和女人也導致他的身體過度的透支 公元755年,哥舒翰因中風,不得已回京休養(yǎng)。
五十二歲的高適也跟隨回京,拜為左拾遺 如果沒有安祿山這個胖子,高適估計也就在他的諫官崗位上終了此生了 大唐分為兩個階段,安史之亂前的繁榮,安史之亂后的衰敗而高適的人生卻和大唐恰好相反安史之亂是大唐的轉(zhuǎn)折點,也是高適人生的轉(zhuǎn)折點。
從此高適搭上了通往中南海的地鐵
同一年,安祿山兵發(fā)潼關,高適被提升為御史大夫和哥舒翰一同守潼關。不久潼關被破,叛軍直搗長安,唐玄宗也在陳玄禮的保護下逃往四川。
不得不說,高適的身體素質(zhì)就是好,五十多歲的人了,經(jīng)歷了這么一次磨難,還頑強的活了下來逃出潼關后,他就直奔四川去找唐玄宗了 當他趕到四川之后,楊玉環(huán)已死高適敏銳的感覺到,玄宗大勢已去,于是他趕往靈武投奔太子李亨。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史稱肅宗但是在四川的玄宗并不知道此事,他封他的其它幾個兒子為各地的大都督,全力平定叛軍
其實玄宗是為了制約肅宗,但是這個詔書卻給肅宗填了很大的麻煩,所以注定了玄宗后面的日子絕對不會好過 但是肅宗要解決眼前的問題,北方的叛亂還沒有平定,安祿山的部隊已經(jīng)攻陷的兩京還沒有收復南方的永王李璘穩(wěn)定了江南的局勢后,就想揮師北上,但是苦于沒有借口。
李璘見睢陽危困,于是借馳援睢陽,實際是想掌控富庶的淮陽地區(qū) 李璘是李亨養(yǎng)大的,肅宗本來還念著兄弟感情,想盡量挽回可是事情到了這一步,也沒有辦法了
可是派誰去平定永王呢?能打的神策軍都在前線懟安祿山呢,這時唐玄宗枉殺戰(zhàn)將的弊端體現(xiàn)出來了,有兵無將,也是白搭 歷史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高適的機會來了本來肅宗也沒報有多大的希望,本也無將可派,只要高適能拖住李璘就行。
于是任命高適為淮南節(jié)度使,領軍討伐李璘沒想到高適的這一仗打的非常漂亮,三個月的時間就把李璘的事情處理的妥妥當當了 永王的主要軍事參謀季廣琛其實是高適的老部下,很多中下級軍官也都來自哥舒翰河西軍,所以高適以王命討逆,叛軍自然紛紛依附,成了孤家寡人的永王自然也就兵敗如前倒了。
當然也有緊緊跟隨李璘的忠心之士,比如李白
自從天寶三載和高適分別后,十多年的時間,李白也是居無定所,到處漂泊錢很快花光了,日子自然是不好過后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為躲避戰(zhàn)亂,逃到江南幸得永王的賞識,給了他一個小官,雖不能一展報復,但是吃飯的問題總算是解決了。
可是他的好兄弟高適又把這一段還算寧靜的生活打破了他們再一次見面時,兩個人都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高適同樣給李白備上了一桌上好的酒席,兄弟倆都喝得大醉
高適先開口:“我對不起你!” 李白回道:“路都是自己選的,你沒有錯” “我能幫你做什么?” “不要救我出來!” “為什么?” “天地之大,無我李白容身之地” “值得嗎?” “怎么算值得,怎么算不值得,在永王這的這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最開心的時光。
永王待我很好” “我現(xiàn)在可以護你周全” “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高適是真想救李白,李白是真不想讓高適救他們了解彼此,所以都沒有把話說明 這一夜不知喝了多少酒,也不知流了多少淚! 第二天,高適壓著李白回靈武。
高適讓老部下宋若思在半路上救了李白,并把李白留在身邊李白在宋若思這里很受重視,宋的很多表文都是出子李白的手筆可是他不知道這是高適精心為他挑選的地方 從這以后,兩人再也沒有見面 五年后,李白死在叔叔李陽冰的家里。
平定安史之亂后,高適歷任各地,后為劍南節(jié)度使,晉封渤??h侯
永泰元年,卒于長安。 高適的一生,充分證明了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只問耕耘,莫問收獲!成就最好的自己!